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断水7天后,志愿军战士捡来一个苹果


近期,再现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的长津湖之战的电影《长津湖》引发全民观影热潮。28日,作为《长津湖》续集的《长津湖之水门桥》官宣,影片依然保持《长津湖》原班人马。影像里的故事可歌可泣,银幕外的细节却可能鲜为人知。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并未全景式再现抗美援朝战争中上甘岭战役的全貌,而是聚焦战役中的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的故事。今晚夜读,我们为您讲述电影银幕外的故事。
2021年6月15日,电影《上甘岭》中连长张忠发的主要原型、原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七连连长张计发,因病医治无效,在河南信阳逝世,享年95岁。
在1956年上映的这部电影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让上甘岭战役为更多人熟知。

为什么上甘岭战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规模不是最大的,却如此出名?为什么秦基伟上将在回忆录中说“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上甘岭战役中近战肉搏的残酷战争情节,为什么电影中没有进行真实还原?


“连长!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电影《上甘岭》并没有全景式再现历时43个昼夜的上甘岭战役的全貌,而是“以小见大”,聚焦上甘岭战役中的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

“连长!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影片中,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飞身堵枪眼的通讯员杨德才,其原型就是大家熟知的战斗英雄黄继光。电影中,杨德才牺牲时喊的一声“连长”,给许多观众留下至深的印象。

电影《上甘岭》中,通讯员杨德才飞身堵枪眼,壮烈牺牲。

事实上,在真实战斗中,黄继光喊了什么,没有人知道。据战友们后来回忆,当时黄继光扔了手里最后一颗手雷,战友们等手雷炸响就准备冲锋,但刚站起来,就被敌人的机枪压了下去。此时黄继光爬到一个射击死角,用力支起上身,侧转过来向坡下的战友们招了招手,张嘴似乎喊了什么。但是,没有人能听到,因为机枪的轰鸣掩盖了一切声音。黄继光最后是用身体顶住麻袋、堵住枪眼,用微微尚存的最后一丝气力,化成气壮山河的壮举。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涌现了大量的战斗英雄和功臣。正是他们,铸就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上甘岭战役中与敌同归于尽的38位战斗英雄名单,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网站

真实的上甘岭战役,远比电影更残酷

张计发1926年出生,1945年参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两广、贵州剿匪等战役。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他共打了10年仗,负过8次伤,荣立特等功4次、一等功2次,并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国旗勋章。张计发正是电影《上甘岭》主角之一——八连连长张忠发的主要原型。

电影《上甘岭》的主角之一——八连连长张忠发的主要原型张计发

2020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他曾接受采访,回忆当年的战斗情景。

1952年10月14日那一晚,张计发带着160多名战士进驻到上甘岭战役的主战场——五圣山南麓的597.9高地。

张计发:597.9高地是敌人守得最顽固的地方,我们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阵地夺下来。上去的时候是160多人,我们撤下来的时候,就剩13个人。

张计发的三女儿张爱民介绍过这样一个细节。电影《上甘岭》上映前,父亲被邀请观看内部放映。但电影一开始,他屡屡想起那场惨烈的战役,想起血洒战场的战友,他几次看了一半就不敢再看下去。
“他几次都没有看下去,到最后,自己给自己下决心,他说这么艰苦的仗我都打了,生死我都不怕,一个电影我都坚持不了?我还是一定要坚持把它看完。看了多少遍以后才完整看完这部《上甘岭》。”张爱民说。
在张计发看来,上甘岭战役的残酷,电影中表现的不及十分之一。
张爱民转述父亲的回忆:“我父亲说,战场上的情况要比电影残酷得太多了。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掩体都被打掉了。上甘岭山头被削掉两米,寸草不生。”


唯一一个苹果“传了三圈,九个人才吃完”

谈起电影《上甘岭》,不少人对志愿军战士在黑暗坑道中面临缺水危机长达24天的坚守,以及“两个苹果”的经典桥段念念不忘。

志愿军战士在坑道中接岩石上滴下的水,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网站

或许是导演沙蒙的美好愿望,电影中送进坑道的苹果有两个。但据史料记载,为缓解战士们缺水的问题,后方紧急筹集了几万公斤苹果,可因敌人严密的火力封锁,根本运不进去。最终被送进坑道的苹果仅有一个。

张计发生前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那唯一的一个苹果,是在部队断水7天后,火线运输员刘明生运送弹药途中捡来的。这个苹果,先是递给步话机员,步话机员用手掂了掂,传给了通信员,通信员又传给司号员、卫生员、重伤员……一个苹果在坑道里几个人手中传了一圈,又完整地回到连长手里。

张计发:吃!我就不相信咱们是志愿军,连一个苹果都消灭不掉。就这样,咬一点儿、咬一点儿……有的是含着眼泪吃的,传了三圈,九个人,才把它吃完。

电影《上甘岭》中,师部炊事员老王给张忠发连长带来了两个苹果


“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一个幸存者”

上甘岭战役的激烈程度和志愿军的英勇顽强,世界战争史上极其少有。

在持续43天的浴血拼杀中,志愿军战士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59次,共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战争史上的奇迹。此役之后,美军再也没有向志愿军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北纬38度线上。

1958年志愿军撤离朝鲜前在英雄阵地上甘岭宣誓,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网站
一年后的1953年7月,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

张计发去世前,在信阳离职休养。2004年,电影《上甘岭》中扮演张忠发的演员高保成去世;同一年,电影导演沙蒙的儿子,带着当年沙蒙采访张计发的手稿,来到信阳找到这位老连长。直到这一年,张爱民几个姐妹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父亲,就是电影中张忠发连长的主要原型。

“他之前从没有和我们说过。我们太了解父亲了,他是很低调的一个人,他不愿意让人家说他是英雄。英雄是被命名的,像黄继光、孙占元这些是英雄,他说我只是参加了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但我不是英雄,比起那些死去的战友,我只是一个幸存者。”张爱民说。

张计发1966年因病离职,那以后的几十年中,他深入学校、工厂、乡村和部队,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战友的故事。1000多场报告,他从未讲过自己,他始终念念不忘的,是那些把生命留在上甘岭的战友。

张计发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战友的故事

“他觉得这是他的工作——‘我要把我战友的事迹,把红色的革命传统传下去,我要讲给大家听,这是我的责任。’”张爱民说。


把信仰融入女儿们的名字中

张计发有四个女儿,他在家里像带兵一样培养训练她们,每周都要像在部队开班会一样开一次家庭会议,时不时讲述上甘岭战役中的革命英雄故事。“每周都开会,雷打不动,然后早上起来锻炼身体,他吹哨,5分钟集结完毕,然后开始跑步,完了以后回来投手榴弹。”张爱民说。

“张计发回忆录”一书的封面就是沙蒙导演当年采访张计发的采访手稿

张计发在回忆录的“开篇语”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每当孩子们问我,爸爸,您觉得什么时候最幸福?我总是告诉他们:‘我觉得今天最幸福。’”

张计发在女儿们的名字中融入了他的信仰。“1966年,他把我们的名字都改了,当时我们家三个女儿,我大姐叫素平,我二姐叫素玲,我叫素霞。他给我们改成叫爱党、爱军、爱民。后来有了我妹妹,叫爱东,爱毛泽东。”张爱民说。

抗美援朝战争中,十九万七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何电影会有意回避真实的坑道和近战肉搏的残酷战争情节?导演沙蒙曾这样回答,“我就是要表现和平,不能给观众刺激的镜头,要给他最美好的,这样观众才能记住你,回忆你。”

电影《上甘岭》剧照

电影《上甘岭》主题歌《我的祖国》的词作者乔羽后来回忆说,战争是很残酷的,可我们却写了一首很不残酷的歌。我们希望给人们以希望,只要心中想起祖国,“这条大河”就会奔流不息。

乔羽手书《我的祖国》歌词,拍摄:总台央广记者白杰戈


“百部经典影片,献礼建党百年”优秀影片观后感征集活动正在进行。网友可登录活动网址,点击“上传我的观后感”按钮提交自己观影的所见、所闻、所感。对征集到的优秀作品,将在党史学习教育官网“百部经典影片,献礼建党百年”专题中予以推荐展示,并择优送出专属纪念品。点击进入活动网址】





电影《上甘岭》观后感

  建党百年,风雨兼程。回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我们可以追寻先驱脚步,探寻革命圣地:我们可以熟读党史书籍,重燃红色基因。当然,我们也可以在一部部记录历史的电影中,重温建党百年的艰难坎坷:我们可以在《南征北战》中感受千军万马的奔腾,可以在《上甘岭》中感动不畏牺牲的壮烈,可以在《红色娘子军》中赞叹巾帼英雄的豪迈,可以在《英雄儿女》中聆听抗美援朝的赞歌……一个个出生入死的英雄儿女、一面面历经战火却依然高高飞扬的党旗,告诉我们风雨无阻,初心如故。百年前,红船上,那点燃的星火,早就在百年间成为燎原之势,如今的中国,早就成为驰骋在世界之洋中的巨轮,一路直挂云帆,一路乘风破浪。如今,我们可以走进影院,在电影中重温百年以来的大历史,大事件,我们将从影片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砥砺奋进,再谱百年华章。

点击写影评


岁月可证,风华永存
这些经典红色电影

你还记得吗?



往期推荐
夜读|被俘后,这位29岁的英雄师长断肠明志
夜读|腰缠13根金条,他却为何一路乞讨?
夜读|三十多年后,毛泽东还一直对他念念不忘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官微综合党史学习教育官网、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客户端等
影片来源|1905电影网

本期编辑|王珂园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